多年生草本植物, 赤芍高40~70 cm, 无毛。根肥大, 纺锤形或圆柱形, 黑褐色。茎直立, 上部分枝, 基部有数枚鞘状膜质鳞片。叶互生;叶柄长达9 cm, 位于茎顶部者叶柄较短;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 上部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狭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 先端渐尖, 基部楔形或偏斜, 边缘具白色软骨质细齿, 两面无毛, 下面沿叶脉疏生短柔毛, 近革质。花两性, 数朵生茎顶和叶腋, 直径7~12 cm;苞片4~5, 披针形, 大小不等;萼片4, 宽卵形或近圆形, 长1~1.5 cm, 宽1~1.7 cm, 绿色, 宿存;花瓣9~13, 倒卵形, 长3.5~6 cm, 宽1.5~4.5 cm, 白色, 有时基部具深紫色斑块或粉红色, 栽培品花瓣各色并具重瓣;雄蕊多数, 花丝长7~12 mm, 花药黄色;花盘浅杯状, 包裹心皮基部, 先端裂片钝圆;心皮2~5, 离生, 无毛。蓇葖果卵形或卵圆形, 长2.5~3 cm, 直径1.2~1.5 cm, 先端具椽, 花期5~6月, 果期6~8月。
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30~120 cm。根圆柱形, 单一或分歧, 直径1.5~2 m。茎直立, 有粗而钝的棱, 无毛。叶互生;叶柄长3~9 m;茎下部叶为二回三出复叶, 叶片轮廓呈宽卵形, 长7.5~20 cm;小叶成羽状分裂, 裂片窄披针形或披针形, 宽4~16 mm, 先端渐尖, 全缘, 上面深绿色, 沿叶脉疏生短柔毛, 下面淡绿色, 无毛, 叶脉明显。花两性, 2~4朵, 生茎顶端和叶腋, 常仅1朵开放, 直径4.2~10 cm;苞片2~3, 披针形, 长3~7 cm, 分裂或不裂;萼片4, 宽卵形, 长1.7 m, 宽1~1.4 cm, 绿色, 宿存;花瓣6~9, 倒卵形, 长2.3~4 cm, 宽1.5~3 cm, 紫红色或粉红色;雄蕊多数, 花丝长5~10 mm, 花药黄色;花盘肉质, 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5, 离生, 密被黄色绒毛, 柱头宿存。蓇葖果长1~2 cm, 密被黄色绒毛, 成熟果实开裂, 常反卷。花期5~6月, 果期7~8月。
野生芍药多集中生长于北方海拔500~1 500 m之间的山地和草原。土壤为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灰色森林土及草原草甸土。常见于山坡、沟旁、阔叶杂木林下、林缘和灌丛间, 或草木繁茂的固定沙丘及典型草原的天然植物群落中。川赤芍集中生长在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 海拔3 000~3 500 m的山原和峡谷地。土壤多为高原棕壤和暗棕壤。深山高原地区的植被较好, 因而形成了川赤芍生长的适宜区。
赤芍是典型的温带植物, 适宜温暖气候条件, 在年均温14.5℃、7月均温27.8℃条件下生长良好。赤芍耐热又耐寒, 可耐受的夏季最高温度为42.1℃, 冬季可耐-46.5℃的低温, 在我国北方可露地栽培越冬。
赤芍喜光照, 其植株在一年当中随着气候节律的变化, 而产生生长期和休眠期的交替变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阶段和生长期的光照阶段最为关健。芍药的春化阶段, 要求0℃低温、经过40 d左右才能完成。然后混合芽方可萌动生长。芍药属长日照植物, 花芽要在长日照下发育开花, 混合芽萌发后, 若光照时间不足或在短日照条件下通常只长叶不开花或开花异常。
赤芍适宜湿润的气候条件, 耐干旱不需多灌溉, 但若缺水则花朵瘦小、花色不艳。对植株生长发育不利。
赤芍是深根系作物, 要求土层厚、疏松且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在粘土和沙土中生长较差, 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 土壤含氮量不宜过高, 以防止枝叶徒长, 生长期适当增施磷钾肥, 以促使枝叶生长。
赤芍种子为上胚轴休眠类型, 秋季采种后1周内进行播种, 当年生根, 再经过一段低温打破上胚轴休眠, 翌春破土出苗。赤芍是宿根。每年3月萌发出土, 4~6月为生长发育旺盛时期, 花期5月, 果期6~8月, 8月中旬地上部分开始枯萎, 是芍药甙含量最高时期。
选择地势高, 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中性或碱性沙质壤土或绵沙土水浇地。耕翻以秋季为好, 深度30~45 cm, 结合深翻亩施腐熟细碎的圈肥3 000 kg以上, 或生物有机肥400~500 kg或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 kg加4 kg辛硫磷颗粒混匀后施用。春季将土壤耙细整平, 做宽1.5 m、高15~20 cm的畦, 畦间距35 cm。
当年9月中下旬用刚采下的成熟种子进行条播, 方法是顺畦面方向开5~7 cm浅沟, 将种子均匀撒入沟中, 覆土5 cm左右, 稍镇压。播种后用微喷带进行喷灌, 20 cm土层浇透即可, 以保证种子发芽水分。播种盖土后可喷施乙草胺封闭除草剂, 播种第一年不出苗, 所以有草时候可以喷施百草枯、农达等, 但是喷施百草枯一定要在表土稍干, 喷施后24 h不下雨条件下使用。
越冬前在畦面铺2~3 cm厚圈肥或土杂肥, 以保安全越冬。第2年4月开始出苗, 视土壤墒情适当浇水。期间做好中耕除草工作, 苗高10 cm时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预防病害。5~6月追施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 kg一次, 越冬前最好上盖厩肥。第3年春季作种苗进行移栽。
第3年4月中下旬起苗。面积小可人工起苗, 面积大时也可用机械收, 先割去地上枯茎, 再用药材收刨机起苗, 抖去泥土, 剔除有病斑、分杈和机械破损的种苗。起获的种苗按长短进行分类, 并打成小捆备栽。如果不能立即移栽, 可选通风阴凉干燥处, 用潮湿的河沙层积贮藏。选择根条形、无分杈、光滑无病斑、无锈病、无机械损伤的做种苗。
选择地势较高、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的中性或微酸性沙质壤土。整地前灌一次透水, 土壤耕翻30 cm左右, 结合整地施入腐熟有机肥2 000~3 000 kg, 或生物有机肥400~500 kg或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 kg加4 kg辛硫磷颗粒混匀后施用, 整平耙细。
华北地区4月初~5月上旬可进行栽种, 人工栽植方法:按行距50 cm、株距30 cm, 两人配合栽植, 一人用铁锹深入土壤, 然后向前轻推下锹把, 留出一个可以放进苗的缝隙, 另一人把苗头朝上将苗竖立放入缝隙中, 深度以芽头到土面5 cm为宜, 抽出铁锹, 合拢缝隙, 并用脚踩实。
(1) 中耕除草:定植后, 头两年幼苗矮小, 如不及时除草易成草荒。栽后一般半个月左右红芽露出, 应立即中耕除草, 此时的赤芍根纤细, 扎根不深, 不宜深锄。5月、6月各中耕除草1次。以后每年视情况进行中耕除草2~3次。 (2) 培土、灌溉:每年入冬前在清理枯枝残叶的同时, 应培土1次, 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温干燥时期, 也应适当培土抗旱。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灌溉。多雨季节要及时排水。 (3) 摘蕾:现蕾后及时摘除花蕾, 集中养分供根部生长发育。留种的植株可适当去掉部分花蕾, 使种子充实饱满。 (4) 间作:栽后当年和第2年可适当在赤芍空间栽种红小豆、大豆、芝麻等, 以降低夏季地表温度, 又能收获粮食。 (5) 追肥:第一年施基肥以外, 在7月份每亩追施15∶15∶15的三元硫酸钾型复合肥30 kg。以后每年7月中旬追施复合肥1次, 每年喷施根茎药材专用叶面肥4~5次。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科学施肥等栽培措施, 综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 配合科学合理地采用化学防治, 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遵守GB/T 8321.1~7, 没有标明农药安全间隔期的农药品种, 收获前30 d停止使用, 农药的混剂执行其中残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期。
芍药常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灰霉病、炭疽病等。
(1) 症状: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均可产生近圆形的白色小粉斑, 后逐渐扩大可连片呈边缘不明显的白粉斑, 甚至布满整叶。后期叶片两面及叶柄、茎秆都可受害, 产生有污白色霉斑, 并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