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会亡于药吗?

分享到:
点击次数:1721 更新时间:2018年03月13日21:13:19 打印此页 关闭

“中医将亡于药”,这是近年来广泛流传在中医界的一句谶语。这句话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却似乎又无力回天。


日前由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发布的《药品流通蓝皮书: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2016)》披露,我国中药材流通基本处于“小、散、差”的状态,中医药仓储设施落后,初加工与包装技术落后,储存养护技术落后,违规使用硫黄与磷化铝熏蒸的现象比较普遍,制假售假严重,染色掺假甚至以假充真等,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中药行业发展现状的担忧。

其实,单纯的中药流通环节问题,只是中药危机的冰山一角。使用现代化的仓储物流手段,加强过程管控,严打严控制假售假,吸取现代农业有机农业的先进经验,凭借充分有效的市场价格调控,可以有效实现中药材流通的优化和升级。


当然,种药材并不像种蔬菜那样简单,中医常用药就有400余味,加上各种地方药材,数量多达数万种,如何种出“道地药材”,这是个极具技术含量的专业活。然而,中药并不只是药材种植,还包括药材采集、药材炮制、药材存放等多个程序。相比起药材种植中的乱象,采集、炮制、存放等程序面临的问题可能还更严峻。

以炮制为例,其面临的可能不仅是失范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失传问题。过去的中医大夫,一边望闻问切,一边药不离手,甚至常常以身试药。所以老一辈中医大夫,对每一味中药的秉性和优缺点都有极强的切身体会。他们炮制起药材来,用石头器具还是金属器具,用酒用蜜用醋还是用沙用糠等,都极有讲究。这些心得,基本上属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绝不是看看书背一背就能学到手的。至于更奥秘的炼丹炼丸制膏制散等“绝学”,则更需长时间手把手教导才能入门。


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很多技术心得随着老一辈中医的去世慢慢失传,年轻人想要入门又异常艰难。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用现代教育体系培养中医中药人才的同时,传统中医的师承模式也随之终结,很多民间代代相传的心法心得失传。更大的问题是,高校里的中医药教育采取医药分离的西医模式,中医学侧重临床诊疗,学生无论实习还是工作,接触中药的机会极少,400味常用药都不一定认得全,更不用说鉴别和炮制技巧。而中药学则几乎已经成为化学的一门分支,中草药只不过是其进行化学提取研究的特定对象而已,至于中药如何炮制、配伍以更好地治病救人,则似乎非其主业了。

这种教育模式造成的结果是,懂中药的中医师越来越少,懂传统中医药的药剂师也越来越少。大家都不懂,浑水摸鱼的人借机上下其手,中药各环节种种乱象可想而知,中药出问题,中医的疗效自然可想而知。

破解“中药”困局,关键在人:从改革中医教育体系入手,遵循中医中药内在规律,借鉴传统中医师承优点,手把手指点,才能将年轻人一步步带入门。舍此,其他措施都只能算小修小补。

下面光明小薇也给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饮片造假手段。购买的时候擦亮眼睛!

【1】模制


市场上很多不良商家会根据一些药材的形状先制成一定的模具,然后用其他材料入模具压制。如用淀粉、石膏粉调制入模制造“冬虫夏草”,以聚氯乙烯塑料熔化入模制“金钱白花蛇”、“珍珠”,甚至有人用模具生产“千年人形”何首乌。

2】造形

将一些物品经过刀刻定形,再打光、染色或缝合加工成一定形状,冒充正品药材。如将园参中细长者经过整形,冒充山参及移山参;以莪术、白及等的块茎刀刻定形后,加黄泥、明胶打磨充三七;用麝皮毛包裹动物肌肉、内脏粉末、蛋黄等缝制成类圆形毛球状物充毛壳麝香;以鹿毛皮形成多分枝角状,灌骨胶成形后充鹿茸;以鸡蛋、明胶等物质加工成菜花状团块,充紫河车;把猪、羊的蹄甲及塑料经整形掺在穿山甲里。

【3】染色

用性状类似的药材或物品经过染色加工,冒充正品。如用葡萄皮加颜料染制,充山茱萸;用续断或细小的云木香的根拌入与丹参表面颜色(棕红或暗棕红色)相同的染料,冒充丹参饮片;把水蛇用白漆涂抹或间断环剥皮肤充金钱白花蛇等。

【4】熏制

多见于檀香伪品。多用无药用价值的檀香边材木块,喷香精充檀香,亦有用其他类似色泽的硬质木块喷香精充檀香。另一方面,需要长时间晾晒的药材,如金银花,生姜等,不法商贩多选用硫磺熏制。

【5】掺杂

主要是将砂石、泥块、尘土、滑石粉、石膏、明矾、盐、糖等,以各种手段掺入正品药材中。如红花掺红砖粉、细砂或锯末,全蝎掺盐、泥土,海马、全蝎体内灌注石灰水或砂土,土鳖虫、穿山甲掺明矾,海金沙掺细沙,龙眼肉掺红糖,通草、鸡内金用矾水、盐水浸泡,用糖浆将金银花、红花、菊花等喷湿,拌以豆面、淀粉或矿石粉末,进行“挂甲”等。

最后也提醒大家,在购买药品时最好去正规药店,不要贪图一时便宜,购买假冒伪劣的药品。同时也呼吁有关部门,加大药品的查处力度,让大家吃得上放心药,不要让假药毁了中医。

上一条:威灵仙行情分析 下一条:英将测试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 首次批准对中草药进行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