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其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热凉血、散瘀镇痛之功效。近代药理实验证明,赤芍具有扩张血管壁,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氧供应,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保护心血管系统,抗肿瘤,保肝,镇静,镇痛,增进食欲促消化,降血压,抗溃疡等作用。芍药一词最早见于 《诗经·郑风·溱洧》中道: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该文中 “勺”通 “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五十二病方》( 战国晚期) 是现存始载芍药 入药最古的文献,称芍药用于治 “疽”病。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赤芍的基原、产地变迁以及品质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以期为赤芍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中药赤芍的历史沿革
1. 1 赤芍基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五十二病方》 未提及植物或药材形态,不能判断药材来源。直至南北朝,陶弘景编撰的 《本草经集注》 中记载:“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本 草 经 集注》 最早将芍药分为赤、白两种,是从产地和性状上来分辨。宋金元时期本草著作中明确指出芍药有赤者和白者两种,植物形态及功效方面不同,花色有红白两色,赤芍与白芍的鉴别方法主要是根据根、花的颜色。尚未将芍药分为白芍与赤芍进行专题论述。历代本草中所附芍药图《千金翼方》 卷一 “药出州土” 部分中记载,当时芍药的产地主要为关内道鄜州、山南西道商州( 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洵河以东和湖北郧西县上津镇以北) 。鄜州约当今陕西富县并洛川、甘泉大部分地区; 山南西道商州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洵河以东和湖北郧西县上津镇以北。说明此时陕西以及湖北部分地区芍药名声渐起。五代时期,《本草品汇精要》 描述为: “日华子所说,白山、蒋山、茅山、淮南、海、监、杭、越者亦甲”。其中淮南为今安徽省,海为今江苏连云港,盐为今陕西定边,杭为今杭州,越为今绍兴,白山、蒋 山、茅 山 与《本草经集注》中所指相同。明代对芍药的产地记载较多,《本草纲目》 中记载: “昔人言洛阳牡丹、扬州芍药甲天下。今药中所用,亦多取扬州者”。扬州为今江苏省,说明药用芍药产地多为江苏而不是洛阳; 《本草汇言》中记载: “客云,真赤芍出直隶”。直隶,明朝时期称直接隶属于京师的地区,今南京附近。说明明代时期,药用植物芍药多来自江苏一带,浙江和陕西亦有产出。清代 《本草问答》中记载: “芍药,始出中岳山谷,今白山、蒋山、茅山、淮南、扬州、江、浙、吴松处处有之,而园圃中多游种矣”。清代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出产的芍药最为有名。芍药主产地呈现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民国 《药物出产辨》 中记载: “赤芍,原产陕西汉中府……近所用者俱产自北口外由天津运来,山西产者为京赤芍, 四川亦有出, 次之 ”。1950 年 《中国北部之药草》 中记载: “中国赤芍药产于山东、太原、汉中、兴安、四川,北路亦产,白芍药则产于杭州及四川”。自20世纪初开始,赤芍的来源已近与当今相似,四川中江渠河的川芍、“北方关东三省”以及 “陕西汉中府”的赤芍则多·《开宝本草》中记载: “此芍药有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两色 ”。宋·苏颂《本草图经》中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其进一步从芍药的根的形状,将芍药区分白芍和赤芍。在宋金元时期,开始对芍药有了比较详细的植株形态的描述。根据 “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夏开花,有红、白。”来判断,该书描写的应该是芍药 。明代 《本草品汇精要》 中记载: “谨按芍药所重在根须,以花红而丹药者由其花不繁则根气宝也,然后赤白二种色既不同于白者所治必异,故后人用 白 补,赤 泻。以 其 色 在 西 方,故 补 色 在 南方,故泻也”。 《本草蒙筌》 中记载: “芍药近道俱生,淮南独胜,开花虽颜色五品,入药惟赤白二根”。主要从根和花的颜色区分赤芍,认为根和花红色者为赤芍,并且指出用药的宜用单叶之根。清代 《本草崇原》: “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 《本草从新》 更明确指出二者的不同: “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入药”。这说明到了清代,医家对栽培芍药与野生芍药的区分更加明确,单瓣者是指野生的或者是药用的,重瓣花多为栽培观赏芍药。《本草述钩元》曰: “白根固白,赤根亦白,每根切取一片,各以法记,火酒润之,覆盖过宿,白根转白,赤根转赤矣”。可见在清末,赤芍与白芍的来源应该一致,只是在炮制工序上略有差别。
1935 年由陈存仁编著的 《中国药学大辞典》已经用现代科、属、种名表示中药基原。但该书认为赤芍 “乃芍药之赤色者”,基原为 “属毛茛科,赤芍之根”。在该书的白芍项下的种类中提到: “白花者名白芍,即金芍药; 赤花者名赤芍,即木芍药。”但没有明确到现在的物种名称。1937 年由赵燏黄编写的 《本草药品实地之观察》 中记载:“芍 药, 其 原 植 物 为 毛 茛 科 ”。此时,赤芍与白芍的基原已明确,赤芍为芍药的野生干燥品; 白芍为芍药的栽培加工品。1963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赤芍的来源为毛茛科 Ranunculaceae 植物芍药 Paeonia lactiforaPall. 或草芍药 Paeonia obovata Marim. 的干燥根部,多系野生; 1977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赤芍的来源在 1963 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1985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赤芍的来源去掉了草芍药 Paeonia obovata Ma-rim. 只保留了芍药 Paeonia lactifora Pall. 和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 两个种。1985 及以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赤芍来源均相同。谢宗万在 《中 药 材 品 种 论 述 》 中 提 到:“现时商品白芍多是栽培的芍药,而商品赤芍的品种较为复杂,主要为野生的 芍 药根,有 芍药、川赤芍、草芍药三种”。这与 1977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保持一致,后续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赤芍的基原则均未收录草芍药。同时,谢宗万指出,白芍和赤芍,不是以花色来区分,主要是加工方法不同而影响根的色泽,经过去皮、水煮的,其根色白称白芍,不经刮皮而直接晒干者,其根色暗褐称赤芍。综上所述,历史上芍药由不分白芍、赤芍到南北朝根据花颜色的白、赤和根的颜色白、赤分为白芍和赤芍,一直到清末民初野生与栽培、生用与加工不同分为赤芍与白芍,但植物来源一直没有变化,根据形态描述和历代本草中附图基本可以确定古时的赤芍和白芍均为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到 1963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出版时期,赤芍的 基 原 又 增 加 了 草 芍 药 Paeonia obovata Marim,1977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又增加了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1985 及其以后历版 《中国药典》,赤芍的基原均为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 Pall. 和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1. 2 赤芍产地变迁早期药用芍药均为野生,古代郑国( 今河南省中部) 生长较多, 《诗经·郑风·溱洧》中记载: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郑国溱洧流域为今河南省高县、长葛县区域。到魏晋时期,《名医别录》中记载: “芍药,生中岳及丘陵”。中岳为今河南嵩山。到南北朝,《本草经集注》中记载: “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余处 亦 有 而 多赤”,其中白山为今江苏省江宁,蒋山为今南京紫金山,茅山为今江苏句容县。2019 年 6 月 第 21 卷 第 6 期 中国现代中药 Mod Chin Med Jun. 2019 Vol. 21 No. 6为分布于东北及陕西等地的野生种类,可能为草芍药或芍药等植物。综合以上古代文献,可以看出,早期药用芍药均为野生,古代郑国生长较多,汉代河南省和江苏省均出产芍药,并且江苏省出产的芍药质量较佳。到唐代河南出产芍药记载较少,此时记载江苏、陕西、杭州出产芍药的本草较多。宋代时安徽地区芍药渐多,并且宋代药用芍药已广泛采用人工种植,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种植方法,此时医药学家仍然认为野生的芍药质量较好。明清芍药的主产地在江苏、陕西、浙江、安徽。芍药主产地随历史时间变迁呈现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清末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较多。近代认为,赤芍产于内蒙古、河 、辽宁等地,川赤芍主产四川、云南、青海以及甘肃等省,其中,以内蒙古多伦野生品为佳。
1. 3 赤芍品质最早在汉代的 《神农本草经》和南北朝的 《本草经集注》中都有记载: “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均指出白山、蒋山、茅山的芍药品质最好。到五代十国, 《日华子本草》 中记载: “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此便是芍药花根。海盐、杭越俱好”。说明杭州一带芍药品质较好。宋朝 《本草衍义》 中记载: “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 《经》”。清朝的 《本草乘雅半偈》中记载: “今药中亦取广陵者为胜。入药宜白单瓣,气味全厚”。两者都说明白色单瓣花的芍药品质最好。到民国时期,《一本堂药选》( 日本) 中记载:“根形肥大如指大,折之坚硬,外面淡红色,内面淡白色,味苦涩,兼有气者为佳”。其中说明赤芍以根较粗,不易折断,外红内白有气味者最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1963 年版) 中记载: “以条粗、外皮易脱落、断面白色粉性大、习称‘糟皮粉碴者’为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1977 年版) 中记载: “以条粗、断面白色粉性大、粉性大者为佳”;《现代中药材商品通鉴》:“以内蒙古多伦所产质量最佳,称 ‘多伦赤芍’,奉为地道药材。芍药根: 以支条粗长、质较轻松、糟皮粉碴者为佳。川赤芍: 以支条粗壮、内碴黄白色者为佳”; 《金世元中药材传统经验鉴别》: “本品以条粗长、外皮易脱落、断面粉白色、具 ‘糟皮粉碴’者为佳。赤芍以内蒙古多伦野生品为佳。其以根条粗长、质松、具有 ‘糟皮粉碴’的特点。为著名的地道药材 ‘多伦赤芍’,销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及出口”; 《中华药海》: “以根条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佳,内蒙古多伦所产的质量最佳,特称为 ‘多伦赤芍’”。但近年,由于采挖无序多伦赤芍名存实亡,产地无赤芍可言,而同是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却是野生赤芍最大、更优良的产地,其品质甚至比多伦赤芍更好。
综上所述,赤芍以产自江苏、浙江和内蒙古等地品质最好。除此之外,赤芍品质评价以条粗长、外皮易脱落、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小结作为常用大宗中药材,赤芍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长期以来,芍药植物来源一直没有变化,根据形态描述基本可以确定古时的赤芍和白芍均为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 。1985 年及其以后历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赤芍的基原均为芍药 Paeonialactiflora Pall. 和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古籍中记载赤芍产地为江苏、陕西、浙江、安徽、内蒙古、河北以及辽宁,其主产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逐渐由北向南迁移的趋势,直到近代,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较多。在品质方面,赤芍的品质评价以条粗长、外皮易脱落、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从古至今,古书籍和文献对芍药的记载甚多,但古人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少涉足更远的呼伦贝尔,二十世纪后,才发现另有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但草原也因此遭受灭顶之灾。